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主 编 :杨小军
主 任 :潘新社
出 版 :单月10日
地 址 :陕西杨凌西农路22号
邮 编 :712100
联系电话 :029-87092806
国际标准刊号 :1004-6704
国内统一刊号 :61-1085/S
邮发代号 :52-56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王婧尊 , 黄 志 , 曹世坤 , 郑 菲 , 徐红伟 , 郭鹏辉 , 杨具田 , 蔡 勇
2024, 43(6):1-6. DOI: 10.7606/j.issn.1004-6704.2024.06.001
摘要: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是肌肉生长的负调节因子,抑制了成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本文研究MSTN可选作兰州大尾羊生长性状候选基因的可能性,PCR扩增及PCRSSCP技术检测536只兰州大尾羊MSTN基因多态性,并分析其群体分布规律。结果:(1)兰州大尾羊MSTN基因中检测到2个SNP位点,其中g.119286026C>A的等位基因型为CC和CA,突变位点CC基因型胸宽和胸围显著高于CA基因型(P<0.05);g.119286166A>G的等位基因型为AA和AG,突变位点 AG基因型体斜长和体重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两位点均呈现低多态性。(2)其中2个基因型组合(A1和C1)对兰州大尾羊生长性状具有显著影响,C1组基因型组合体斜长、胸围、胸宽和胸深均显著高于B1组基因型组合(P<0.05),在各基因型之间其他生长性状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MSTN基因多态性与兰州大尾羊的体斜长、体重、胸围和胸宽显著相关,可作为其生长性状的有效遗传标记位点。
2024, 43(6):7-9. DOI: 10.7606/j.issn.1004-6704.2024.06.002
摘要:为进一步优化青贮饲料配比结构,提高肉羊养殖效益,本文就玉米与红豆草混合青贮条件下肉羊的生长性能进行研究。
刘汉丽 , 尕旦吉 , 丁考仁青 , 石红梅 , 宫玉霞 , 赵光平 , 张红霞 , 张茜春
2024, 43(6):10-13. DOI: 10.7606/j.issn.1004-6704.2024.06.003
摘要:基于高寒牧区草原生态保护的迫切需求,为改变合作猪传统放牧养殖方式,探索不同模式养殖的合作猪肉品质特性及成熟机理,对放牧和舍饲两种模式饲养的合作猪宰后冷却成熟过程中肉质指标:肉色、pH值、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等的变化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4 ℃条件下,合作猪肉成熟过程中肉色稳定,宰后当天进入僵直阶段,12 h达到僵直最大程度,24 h基本完成成熟。与放牧合作猪相比,成熟规律相同。
2024, 43(6):14-17. DOI: 10.7606/j.issn.1004-6704.2024.06.004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羔羊早期断奶技术在天祝牧区肉羊生产的推广应用效果,在天祝牧区开展了天华肉羊羔羊早期断奶育肥试验。选择出生日期、来源地均一致的天华羔羊80只,各试验对象出生重及20日龄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随机分为试验S1、S2和S3组和对照组D1组,试验组分别于20日龄、35日龄和50日龄集中断奶后育肥,对照组正常补饲。结果显示,试验组育肥期平均日增重分别为217.5、198.1和191.1 g,对照组120 d的平均日增重为130 g,试验组的平均日增重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羔羊整个饲养期增重统计显示,试验组的增重和平均日增重分别为32.4 kg、231.4 g,33.0 kg、235.7 g和30.4 kg、217.1 g,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对照组的增重和平均日增重为21.6 kg和154.3 g,低于试验组,增重量与试验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表明,在天祝牧区肉羊生产中推广羔羊早期断奶育肥技术可行且能获得较好的日增重生产效益。
2024, 43(6):18-21. DOI: 10.7606/j.issn.1004-6704.2024.06.005
摘要:乔科型藏羊本品种选育核心群公、母羔平均初生重为(3.98±0.95)和(3.75±0.87) kg;选育群6月龄公羔生产性能(体高、体长、胸围、体重)同未选育群相比较分别提高4.15 cm、4 cm、3.35 cm和3.00 kg,选育群母羔生产性能(体高、体长、胸围、体重)同未选育群相比分别提高3.7 cm、3.71 cm、2.65 cm和2.74 kg;选育群18月龄公羊生产性能(体高、体长、胸围、体重)同未选育群相比较分别提高2.67 cm、3.1 cm、2.98 cm、5.51 kg,选育群母羊生产性能(体高、体长、胸围、体重)同未选育群相比较分别提高2.60 cm、2.80 cm、1.20 cm、3.00 kg;成年公、母羊平均体重为(66.8±4.10)和(58.92±4.57) kg,未选育群成年公、母羊平均体重为(63.00±3.82)和(56.44±3.71) kg,分别增重3.8和2.48 kg,提高5.83%和4.33%,选育群成年公、母羊体高、体长、胸围同未选育群相比较分别提高3.46 cm、3.96 cm、5.69 cm,3.60 cm、3.80 cm、4.60 cm。经过两年按选育标准严格选育,核心群羊只结构调整优化显著,符合标准的后备种公羊数量,优秀适龄母羊个体比例显著提高,其中特级和一级分别提高了5.2%、9.7%,繁殖成活率提高2.1%。结果表明:乔科型藏羊本品种选育结果较理想。
2024, 43(6):22-24. DOI: 10.7606/j.issn.1004-6704.2024.06.006
摘要:近年甘肃省永靖县肉羊业稳步发展,存栏量达到60多万只,但是羔羊死亡率高,降低了肉羊养殖的经济效益。通过对永靖县5个乡镇9个行政村、133个养羊专业户进行了现场调查,对死亡羊只解剖,记录、观察和对比分析死亡时间、症状、环境变化等。结果表明,羔羊因疾病因素死亡率33.28%,饲养管理因素死亡率25.66%,饲料及营养因素死亡率的23.01%,遗传因素死亡率18.05%。羔羊死亡与遗传、饲养管理、营养水平的高低、疫病防控等密切相关,通过对羔羊死亡原因调查分析,结合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显著提高羔羊的成活率,促进肉羊业健康发展。
2024, 43(6):25-28. DOI: 10.7606/j.issn.1004-6704.2024.06.007
摘要:试验采取美仁牦牛体侧、背部和肩胛部绒毛,测定其长度、纤维直径、断裂强力、伸长率等指标,分析不同部位、性别、年龄及对绒毛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美仁牦牛的性别、年龄及躯体部位影响绒毛品质,母牦牛绒毛纤维直径显著大于公牦牛;公、母牦牛绒毛纤维直径、自然长度、伸直长度、断裂强力指标在不同年龄间存在显著差异,3~6岁牦牛绒毛品质指标均高于1~2岁且相对稳定;体侧部绒毛纤维直径、自然长度显著低于背部,断裂强力显著高于背部。
2024, 43(6):29-33. DOI: 10.7606/j.issn.1004-6704.2024.06.008
摘要:为建立滩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孤雌激活培养体系,对离体卵巢来源的滩羊卵母细胞进行体外成熟培养,并用化学激活法进行孤雌激活。结果显示:滩羊离体卵巢平均得卵数为3.07枚,卵母细胞成熟率为54.78%,卵裂率为61.92%,囊胚率为17.72%,试验各重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认为,本试验建立的培养体系较稳定,适合滩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为体外受精胚和克隆胚生产奠定实验基础。
2024, 43(6):34-37. DOI: 10.7606/j.issn.1004-6704.2024.06.009
摘要:肉兔产业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是商洛地区带动农户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为加快商洛肉兔产业发展步伐,通过调研分析全市肉兔全产业链发展现状,总结产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针对性提出一、二、三产全链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商洛肉兔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2024, 43(6):38-41. DOI: 10.7606/j.issn.1004-6704.2024.06.010
摘要:武威市是一个半农半牧区,养羊是武威市农民的一项传统产业。近年来,武威市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羊产业步入提质、增效、进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推广运用现代化羊产业养殖技术,推进现代羊产业转型升级,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大力发展以种羊、肉羊、毛肉兼用羊为重点的设施养羊业,集中力量打造区域性特色产业带,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形成了民勤、凉州、古浪、天祝各具特色的肉羊优势产区。本文对武威市羊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进行阐述,旨在为进一步提高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2024, 43(6):50-52. DOI: 10.7606/j.issn.1004-6704.2024.06.013
摘要:畜牧业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麟游县县委、政府大力发展以草食畜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制定了实施意见,出台了扶持政策。强力推进以牛、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一跃成为麟游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
梁国荣 , 武文莉 , 汪绘纹 , 顾慧慧 , 王玉龙 , 闫 炜 , 张继阳 , 韩芙蓉
2024, 43(6):53-57. DOI: 10.7606/j.issn.1004-6704.2024.06.014
摘要:通过对东乡、广河和会宁等养羊大县的养殖场引进的常年发情的湖羊、小尾寒羊和季节性发情的本地滩羊等品种多批次的应用同期发情技术开展生产试验,研究常温人工授精及同期发情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1)湖羊、小尾寒羊同期发情率达到96%、95%;利用人工授精技术对同期发情母羊配种,情期受胎率分别达到82%、80%,批次生产空胎率控制在2%以下,产羔率分别达到203%、227%,应用效果明显;季节性发情本地品种滩羊在非发情期同期发情技术应用效果差,同期率在20%以下,在发情期应用同期发情技术配种,同期率达到91%、情期受胎率达到75%、产羔率达到77.5%,应用效果尚可;(2)在不同品种与湖羊和小尾寒羊杂交后代中,小尾寒羊表现的杂交优势更为明显,其杂交羔羊初生重、断奶重和6月龄重均高于湖羊,最佳杂交组合为澳洲白×小尾寒羊。研究认为,具有常年发情特性的湖羊、小尾寒羊在规模羊场应用同期发情技术开展批次化节律生产效果明显,可大力推广应用;季节性发情的滩羊、高山细毛羊等绵羊品种在繁殖季应用同期发情技术效果较明显,在非繁殖季技术应用效果差,不推荐应用。
李元新 , 容维中 , 成伟伟 , 杨 明 , 赵子惠 , 周 瑶 , 王 佳
2024, 43(6):58-62. DOI: 10.7606/j.issn.1004-6704.2024.06.015
摘要:为了探讨中药复方制剂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在PK-15细胞上增殖的体外抑制作用。试验选择由白头翁、黄柏、青皮、炒白术、焦三仙、仙鹤草、木香7味中药提取物组成4个配方的复方中药制剂,采用同时给药、预防给药、治疗给药三种作用方式,观察药物对病毒的抑制吸附穿入、直接杀灭和抑制复制作用。结果显示:以1 mg/mL剂量的复方中药制剂在体外对TGEV在PK-15细胞上增殖影响,配方2优于其他3个配方,对TGEV有较好抑制作用,且直接杀灭作用对细胞的保护效果最好,细胞存活率达75%(P<0.01),并筛选出了同时具有3种方式抗病毒的有效复方中药制剂。该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抗TGEV药物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
2024, 43(6):68-69. DOI: 10.7606/j.issn.1004-6704.2024.06.017
摘要: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可感染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牛,导致患病牛只消瘦、母牛流产、皮肤结节等,给养殖场(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为预防该病的发生,可对牛群进行免疫。为了解免疫效果,2022~2024年每年7月采集牛血780份进行LSD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抗体水平均在70%以上,表明免疫接种为凉州区肉牛产业持续发展筑牢了免疫屏障。
2024, 43(6):70-72. DOI: 10.7606/j.issn.1004-6704.2024.06.018
摘要:疫苗剂量对家驼布病免疫抗体消长有很大影响。选择多峰1岁家驼,注射不同剂量的A19布病疫苗,分别在不同时间段进行免疫抗体检测,评估疫苗剂量对免疫抗体的消长影响。结果显示:家驼注射1倍剂量和2倍剂量的A19布病疫苗,对免疫抗体的消长影响最小,且能最好的产生保护力。3倍剂量就会严重影响免疫抗体的消长。研究认为,家驼注射1倍剂量的A19布病疫苗,对布病疫苗免疫抗体的消长影响最小,是最适合家驼布病疫苗注射剂量。为优化家驼布病疫苗的免疫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 43(6):73-77. DOI: 10.7606/j.issn.1004-6704.2024.06.019
摘要:冠状病毒家族成员庞大、宿主种类繁多、变异性强,是近年来新发传染病的重要来源,在家禽中具有高度传染性,给畜牧业造成重大损失。大多数野生鸟类具有飞翔能力,经常集群迁徙,作为禽源流感病毒及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共感染现象普遍,造成携带的病毒传播广泛,严重威胁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本文通过回顾冠状病毒的分类、宿主范围、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合分析了野生鸟类中冠状病毒的流行现状,探讨了当前用于诊断野生鸟类冠状病毒的主要方法和技术,以及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
2024, 43(6):78-82. DOI: 10.7606/j.issn.1004-6704.2024.06.020
摘要: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种高度接触性烈性传染病,自2018年8月我国首次爆发非洲猪瘟疫情以来,该病迅速在全国蔓延,给养猪业、食品安全以及上下游相关产业造成严重损失,给我国养猪业及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威胁。本文主要概述了非洲猪瘟的研究进展和防控策略,以期为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和实用策略。
2024, 43(6):89-96. DOI: 10.7606/j.issn.1004-6704.2024.06.022
摘要:植物提取物(plant extract,PE)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出的一种及以上具有生物学功能的物质。PE 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免疫、抗病毒等生物学功能,能够提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改善肠道健康,是当下抗生素替代产品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 PE 的生物学功能研究以及在断奶仔猪上的应用,同时总结 PE 在研发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应对策略,为后续 PE 产品的开发以及在生猪产业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冯 娜 , 刘小东 , 张冬冬 , 李 鑫 , 柯小琴 , 李宜璇
2024, 43(6):97-102. DOI: 10.7606/j.issn.1004-6704.2024.06.023
摘要:优良畜禽种质资源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我国拥有非常丰富的羊种资源,这些珍贵的种质资源为羊遗传育种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为了获得更加优良的羊种,亟须利用生物技术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羊育种体系。本文主要介绍了胚胎工程、基因工程和分子工程3种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并总结了近年来它们在羊育种中的应用研究以及存在的问题,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为培育羊优良品种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同时为我国种羊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一定的资源保障。
赵 霞 , 于聪祥 , 张春华 , 赛 音 , 贾致远 , 爱伦高娃 , 道 楞
2024, 43(6):103-107. DOI: 10.7606/j.issn.1004-6704.2024.06.024
摘要:本研究评估了不同给药途径(静脉注射与阴道内注射)对奶山羊胚胎无创回收效率的影响。通过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和催产素,成功促进了母羊子宫颈的松弛、扩张和子宫收缩,为胚胎回收创造了理想条件。在发情后6.5至7 d,采用经宫颈手术方式收集胚胎,并通过站立式保定架和严格的术前准备确保手术安全。实验结果显示,两种给药途径均表现出较高的胚胎回收率(平均93.75%至100%)和液体回收效率(平均96.28%至96.75%),同时回收的胚胎数量平均达到5.0至5.6枚,显示出良好的胚胎质量和数量。值得注意的是,阴道给药组取得了100%的回收率,显著优于静脉给药组。本研究为非手术经宫颈胚胎回收技术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持,为畜牧业高效、安全的胚胎回收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推动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2024, 43(6):112-114. DOI: 10.7606/j.issn.1004-6704.2024.06.026
摘要:2023年陕西肉牛养殖受进口牛肉、国内市场价格以及饲料投入成本影响,肉牛生产呈现波动性回缩,存栏量降低,牛肉产量产能稳中有升,持续向好,市场供应充裕,消费需求旺盛,但养殖利润空间逐步缩小,产业下行压力增大,养殖积极性受挫。本文对2023年我省肉牛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生产形势分析,提出了2024年肉牛业发展展望及对策。
2024, 43(6):115-118. DOI: 10.7606/j.issn.1004-6704.2024.06.027
摘要:畜牧学概论课程内容复杂,涉及面较广,基于生物安全防范的要求,无法带领学生到畜牧场进行现场教学。如何让学生摆脱单纯的枯燥理论,加强感性理解,真正掌握课程内容,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课堂的纯理论教学方式显然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因此,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把生产中的实践案例导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理解生产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式与途径,强化对课程内容的深层理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
徐凤宇 , 赵 静 , 张 蕾 , 张冬星 , 杜东菊 , 杨春馥 , 高云航
2024, 43(6):119-123. DOI: 10.7606/j.issn.1004-6704.2024.06.028
摘要:为了解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养,探索进一步培育本科生科研素养的有效路径,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吉林农业大学2019级动物医学专业3类共5个大四本科班学生科研素养情况进行调查,应用SPSS 23软件对调查所得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显著性差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发现吉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科研意识;创新班与实验班同学间的读研计划、申报科研项目积极性、了解学术期刊种类、与一本班同学间的论文撰写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读研计划与确定专业方向时间、科研精神不存在相关性,而科研精神与科研能力呈强相关。建议在对部分同学保持本科生科研经历的同时,在课内培育本科生的科研精神,在课外结合导师制、毕业论文培育科研能力,从而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动物医学从业人员奠定基础。
2024, 43(6):124-129. DOI: 10.7606/j.issn.1004-6704.2024.06.029
摘要:新兴学科的快速发展对兽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也为交叉学科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兽医学科与相关新兴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将有助于学生快速适应新时代兽医学科领域的不断发展,迅速接纳知识和技术体系的不断更替,培养全面型多学科交叉人才。纳米医药学深入探索生物系统中的纳米尺度结构与功能,为纳米技术在药物传递、生物传感和医学成像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打开了新的视野和可能性。通过精确设计和控制的纳米材料,它不仅提升了药物的传输效率和靶向性,还推动了生物分子检测与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为现代医学的精准治疗和个性化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聚焦纳米医药学与兽医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深入探讨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将纳米技术融合到传统兽医教学中,交叉学科教学中的教育教学理念,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交叉学科意识、如何将相关实践融入兽医药剂的实践教学中等方面进行论述,促使新时代背景下的兽医专业学生从理论和思维上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推动我国兽医-纳米药物交叉学科的快速发展,达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
李明鑫 , 白志坤 , 郭佳卓 , 孙 熔 , 夏杰铭 , 张娴雅 , 罗继龙 , 单智夫
2024, 43(6):130-135. DOI: 10.7606/j.issn.1004-6704.2024.06.030
摘要:研究利用犬胸、腹部的断层扫描数据(CT),通过3D Slicer软件进行数据渲染和三维重建,并对生成的模型进行解剖学分割和细化,最终构建了犬胸、腹腔主要脏器的模型,包括实质性器官如肝、脾、肾,以及空腔器官如心脏、肺、胃、小肠、大肠和膀胱。随后,使用Unity3D软件制作了AR三维解剖软件,实现了犬胸、腹腔主要脏器解剖结构的三维可视化,以期辅助犬类疾病的诊断。结果表明,3D Slicer能够成功构建犬腹腔部分器官的模型,为临床犬腹腔器官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参考,也拓展了学生对相关解剖形态和结构的认知方式,并为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源。
2024, 43(6):136-141. DOI: 10.7606/j.issn.1004-6704.2024.06.031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科研成果与临床案例在《兽医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实施方法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024, 43(6):142-143. DOI: 10.7606/j.issn.1004-6704.2024.06.032
摘要:本文根据宠物外产科的教学需求,结合宠物医师助理的典型岗位能力要求,以母犬绝育术为例,以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为平台进行教学改革,从教学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创新、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旨在创新信息化的教学方法,探索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在职业技能型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2024, 43(6):144-148. DOI: 10.7606/j.issn.1004-6704.2024.06.033
摘要:本科职业教育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同时,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社会所需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使命。而思政教育应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在培养过程中的每一门课程教材中。同时,本科职业教材建设对于推动我国本科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探索《动物病理》本科职业教材建设的路径。通过分析本科职业教材发展现状和趋势,阐述基于课程思政视域下《动物病理》本科职业教材开发的原则、思路和具体举措,以期为本科职业教材建设中课程思政与专业课内容相融合提供重要借鉴与参考。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主 编 :杨小军
主 任 :潘新社
出 版 :单月10日
地 址 :陕西杨凌西农路22号
邮 编 :712100
联系电话 :029-87092806
国际标准刊号 :1004-6704
国内统一刊号 :61-1085/S
邮发代号 :52-56